根據生物學家Matthew和Butler的研究顯示,發現快樂就是多巴胺、血清素以及腦内啡的產物......
不論在哪裡,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異類。這個困擾,一直在我心頭,有好一陣子了。坦白說,其實我的朋友並不少,甚至在某些人眼中,可能我也勉強算是「擅長交際」的那一類人。但他們不知道的是,在那麼多段關係之中,我從未感到安全,在人群中,我只感覺自己格格不入......
我們活在一個已知結論的世界,當然有人會爭論或者死亡背後不是完結,亦可能存在不同維度的世界。就如村上春樹所說:死不是生的對立面,而作為生的另一部分永存。但對於大部分的你我,終點時而實在,時而緊迫,如果靜下來細想,彼岸似乎是我們共同面對的方向。
經過公開試的洗禮,一直以來猶如被標準答案所定義。閱讀一篇範文便需要回答相應的題目,寫出一早已擬好的標準答案。往往在學科中所學都是答題技巧,而非學科上的知識或是當中的思考模式,長大後有多少知識還在你的腦海中。
面對家庭、環境、社會、甚至世界帶來的無力感,很容易令我們感到不安、焦慮,甚至感覺到空虛,生命中似乎失去了所有希望……令我們不禁問一聲:「做人有意義嗎?」
Open Up的對話框彈出一條經典的哲學題:「人生有什麼意義?」 從沒受過哲學教育的我頓了頓,腦海浮現了充滿「古早味」的文章:殷海光的«人生的意義»......
對大多數人黎講, 自長大成人,步入社會, 身邊嘅環境好似蕭規曹隨。 生活上變化是緩慢的, 活在昨天同今天的分別除日期有改變外似乎都無咩唔同。